您的位置 : 首页 > 历史小说 > 诬陷我抄袭?当首辅后全族后悔断亲!

第十八章 京师舆论战!

作为梁朝都城,金鼎城区的地皮极其昂贵,住宅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。

借助房屋中介帮助,林圭终于在京南大通坊寻到了一个小院,尽管仅有三个房间且内部设施简陋不堪,好歹还算完好、没有透风处,足以应付冬季寒冷天气。

每月租金设定为二十贯铜钱。

实话说,地处金鼎市南部边缘地带的大通坊距离皇宫十分遥远,可归类于城市的“郊区”。

此地房租显然因林圭外乡身份遭抬价所致。

尽管如此,为了尽快解决住宿问题加上手头充裕,林圭毫不犹豫地答应租下这个地方,并预先支付两月费用后立即带着赵老及颖儿搬进了新房。

这个小院子虽不甚宽敞,却有一处好处,便是前任租客刚刚搬走,院中物件俱是齐备,林圭无需再费心购置太多。

只是厨房里的铁锅、木盆一类的物什却被带走,在此时代,铁器颇为贵重,即便锅漏了,百姓亦多是修补了事,绝不会轻易更换。

搬迁之时,铁锅更是随身携带,视若珍宝。

将祖孙二人安置妥当后,林圭先行买了些吃食归来,继而蹲下身子,轻拍小丫头的肩膀,低声道:“你在此照顾爷爷,哥哥出去买些东西回来。我们初来乍到,你切勿出门。”

小丫头遭逢巨变,此时惶恐不安,闻言乖巧地点头,“哥哥放心,颖儿会乖乖听话的。”

林圭微笑点头,缓步走出院子,临行前犹豫片刻,终是将院门锁上。

虽不能确定秦府之人是否察觉他已入京,但将门锁上,即便秦府寻至此处,亦会以为屋内无人。

况且,纵使秦府发现此地,京城之中,他们总不敢贸然纵火。

林圭自大通坊一路北行,因皇城坐北朝南,越往北越是繁华。

行至得胜大街,已是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。

林圭先至铁匠铺购得一口铁锅,再置办些柴米油盐,复去棉布行里买了两床棉被,背上一个大大的布包,向城南行去。

此布包内物件加在一起,足有几十斤重,压在背上显得极为吃力。

此时已近下午,街上行人稀疏,唯有一些放学的孩童在街上嬉戏打闹。

一群小娃娃成群结队,口中唱着童谣。

“腊八粥,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。”

“二十九,蒸馒头,三十晚上熬一宿,初一初二满街走……”

此时已是腊月,年关将至,孩童们一年中最盼望的莫过于过年时能吃上荤腥,故而自然开始唱起快要过年的童谣。

林圭幼时亦曾唱过此类童谣,起先并不在意,然听着听着,他忽然驻足,将目光投向那些孩童。

一位孩童见林圭注视,便停下脚步,好奇问道:“大哥哥,你为何停步?”

林圭笑道:“小友,这童谣可唱得好啊。腊八粥,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。年关将至,你们可盼着过年么?”

孩童们齐声答道:“盼着呢!过年有新衣穿,有好吃的,还有长辈给的压岁钱!”

听到这里,林圭心中略过一丝温暖,但随即想到酒坊被焚,心中又是一沉。

行凶者乃京城内的京兆府,此事本是无处申诉,因他能接触之最高衙门,也不过是京兆府。

身为庶民,以民告官,无异于自寻死路。

然而此时,他忽然灵机一动,似乎看到了一线报复秦府的希望。

林圭心中暗自思量:“若能借这些孩童作掩护,或许可以试探秦府之人是否有所察觉。”想到此处,他心中已有计较,便对孩童们笑道:“小友们,你们可知附近哪里有卖糖葫芦的?”

一个年长些的孩童答道:“大哥哥,前方两条街外,便有一家老字号的糖葫芦铺子。”

林圭点头道:“多谢小友指点,改日若有机会,必请你们吃糖葫芦。”

说罢,他背起布包,继续向前走去。

行至那糖葫芦铺子,林圭略作停留,购得数串糖葫芦,复又沿途返回。

一路上,他心中不断盘算,如何以这些孩童为掩护,探查秦府之动静。

林圭回到院中,将所购之物一一放好,复又将糖葫芦分给小丫头与赵老。

小丫头见糖葫芦,眼中闪过一丝喜色,但很快又黯然下去。

林圭看在眼里,心中愈发坚定:“不论如何,我必为你们讨回公道。”

夜深人静,林圭独坐院中,望着天上明月,心中默念:“秦府,你们的恶行,我定会一一清算。”

……

不知何时起,一首颇为顺口的歌谣,渐在京城内传唱开来。

初时,不过是南城几名稚童喧嚷,然时日渐久,此歌谣便逐渐扩散。

一来,京城孩童无聊,少有娱乐,遇此朗朗上口且具故事性的歌谣,自然乐于传唱。

本是寻常之事,无人留意这区区童谣。

然某夜之后,京城街头巷尾,不知何人贴满了大字报。

其内容非不堪入目之物,乃一首朗朗上口的诗:

赵大福,卖酒翁,

酒坊被毁心中痛。

官府强行烧我屋,

只因皇上秋猎中。

十指油腻鬓如霜,

满面尘灰酒气长。

可怜身单衣裳薄,

只愿天寒酒价高。

昨日街头卖酒回,

忽见差人火把挥。

问来为何烧我坊,

答言天子猎北山。

圣德昭昭天下颂,

老翁冻死无人怜。

此情此景心中苦,

百姓无奈泪潸然。

此为大字报之全貌,乃林圭于凌晨时分自大通坊悄然出行,沿街张贴,约四五十份。

因巡街坊丁多半熟睡,加之其行事谨慎,故无人察觉。

林圭之所以为此,实无奈也。

他不过一介平民,除此途径,别无发表意见之法。

林圭此举,亦开了此世之先河,此后小民百姓多了一条诉说舆论之道,便是在街头张贴大字报。

然而大字报中提及天子,旋即惊动京兆府。

京兆尹李存茂得此大字报,气得胡须乱颤。

年过半百之李存茂,一边令手下兵丁彻查拿人,一边怒拍案几:“此事究竟如何?我京兆府何时派人去烧赵大福之屋!此时必须给本官查个水落石出!”

上一章 | 章节目录 | 下一章